跳到主要内容

用嘴巴说出来:写作新方式

· 阅读需 2 分钟

写作的本质目的

写作并不是为了写作本身,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思考更加清晰。正如Sam Altman所展示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更自然、更灵活的创作方式。

语音转文字的创作流程

第一步:语音记录

  • 使用手机或任何电子设备记录想法

  • 在有灵感的瞬间,直接用嘴巴说出自己的思考

  • 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捕捉思维火花

第二步:AI辅助整理

  • 利用语音转文字工具将录音转换为文本

  • 借助AI帮助整理和优化表达

  • 形成初步的文字框架

第三步:深度创作

  • 在文字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作和完善

  • 补充细节,调整结构,优化表达

这种方式的优势

便捷性:不需要一开始就坐在电脑前码字,可以在任何有想法的时候立即记录。

即时性:相比传统的纸质笔记本和笔,录音更加方便快捷,能够完整保留思维的连续性。

自然性:说话比写字更自然,思维流动更顺畅,不会因为书写速度限制思考的节奏。

结语

这种"先说后写"的创作方式,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捕捉和发展想法,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创作。它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保持了思维的原始活力。

其实不必都用电子设备

· 阅读需 2 分钟

说个好玩的,其实我的电脑里面也是一团糟。

虽然我是程序员,但是我的笔记散落得到处都是。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笔记格式,也没有一个常用的笔记软件。总是不停的更换,一如我小时候写点东西,总是不太能找到上次写的那个本子,而是重新开一本。所以等到寒暑假在家整理本子的时候,会发现大量的本子都只是用了前面的几页。

物理世界的本子其实还算好找的。但是电脑里面的“本子”就没有那么直观的。你需要找到那个软件,找到那个按钮打开那个文件夹,或者想起来当时取了什么标题,然后去搜索它。

无论是什么样的优秀的笔记软件,都不会有物理世界的本子那么简单和直观。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那种功能单一,交互简单的软件的原因。

我甚至觉得世界上所有的软件都应该简单,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的心智去猜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了。电子设备其中创造了一个无比吸引人的世界,但终究还是没有现实世界多姿多彩。

我们能在电子设备创造的场景中流连多久呢?

公司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

· 阅读需 1 分钟

在 X 上看到有人总结创业公司的经验

我在公司里的个人介绍 README 里前三条是这样写的

  • 规范地做完,比完美重要。
  • 我们是来一起构建一个赚钱的公司,顺便维护一个大家都体面工作的文化。
  • 简单好维护效率高 比 极致性能极致代码优化 重要。

就是因为我以前犯过这里面的每一个错误,尤其是对于创业公司,每一条都很重要。

我感觉这确实是创业公司容易反复犯的错误。

看了一场爵士乐演出

· 阅读需 3 分钟

昨天我去看了一个爵士乐表演。

是一个四重奏,由于欣田(主唱)、顾娙(键盘)、程逍月 Jerry(贝斯)和刘延超(鼓手)四人组成。

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爵士乐表演,之前也只在油管里面看过。

因为我最近开始学贝斯,所以有打算“偷师”一下。结果没想到 Jerry 居然在场上用两种乐器,而且我还不认识。是因为贝斯的工作太少了吗?要得会两种乐器才能分一份钱?😂 开玩笑,其实我的感觉还是非常酷啦!

整个表演大概一小时十分钟多,五六首歌。欣田在两首歌之间会介绍一下曲目和乐手。她说致敬很多知名的爵士歌手,这符合这次表演的主题——致敬女性爵士歌者,但提到的名字我一个都不认识(这很正常)。整体听下来还是很好听的。

由于我对音乐还不太了解,就评价下其他部分吧。

这一次场地是摆了三排折叠椅的,但是我感觉如果是站着,体验会更好。因为站着可以自由的随音乐抖动,不会受着椅子的束缚。在演出中间我都有想法是不是跑到后面去站着,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冲动一下。可能每个人感受不一样,这只是我的感受。

然后就是贝斯。我有看到 Jerry 用的是一把 Fender 的四弦 Jazz Bass,如果我没看错,只有三个旋钮,是一把被动琴。然后他的曲目中间还会调下三个旋钮,这是我不太敢的,因为我看视频的时候老师建议在调好后不要动他们。不过像 Jerry 这样的老手,就完全得心应手了。我还注意到 Jerry 的左手戴了一个黑色薄手套。不知道什么材质,可能是方便按弦的?不太懂,也许未来我也可以尝试一下。

由于只有一个方向,而且被谱架和话筒杆挡住一部分,其实我对 Jerry 的指法还没看出什么门道来。只是知道他右手总是在琴颈拾音器上或靠近它的地方弹,这可能是因为音色的考虑吧。不像我现在还是在两拾音器中间位置弹,并且两个拾音器音量都一直调最大。

整个过程中我关注贝斯手以及时不时要举手机录个像,所以有点稍稍不够沉浸,不过整体感受还是可以的。

接下来我应该还会去看更多的演出,期待!

描述我的工作——前端开发

· 阅读需 2 分钟

我的工作是做网站,并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能看到的部分。

你打开一个网站时,能够看到什么?一些文字,一些图片,甚至一些视频?我的工作就是将他们以一种可能复合了某种规律和意图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

这其中可能会有叫做产品经理的人来说要做什么,比如这得有个新闻列表。然后可能会有叫用户界面设计师的人来说这个列表应该是图片加文字的方式,图片需要圆角,文字最多三行其他省略等这些细节的要求。而我就是把这些要求给实现的人。这些是狭义上的职责,如果团队人很少的话,可能我就得把上面一到两个人的工作也包了。

为了呈现一个最终的画面,作为开发,我需要从某个地方拿到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和字体等等被称为资源的东西,再以被称为代码的东西编织起来。那么从哪里拿呢?服务器。你现在看网页的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以一种叫网络的东西相连,这部分就不细说了。

网站这个东西不像建筑,做好了放在那里就长久在那里。网站它是动态的,大部分资源都不会长久保留在电脑里,而是每一次访问都要向服务器要资源。我的工作之一就是要通过代码将哪些资源要留在电脑里,留多久给确定下来。有的时候还需要主动问服务器,这个资源更新了吗?如果不需要更新就不再次要资源了。

如果你对网站的开发有基本了解,你会知道分为前端和后端两个基本分工。而后端的工作就是处理那些看不到的部分。比如数据怎么在服务器中存储,用户有没有权限拿到这个数据。前端除了完成能看到的部分外,还要和后端合作,将需要什么告诉服务器,以及怎么告诉服务器我是谁。

我的英语学习困境与思考

· 阅读需 2 分钟

我是一个行动力平平的人,而在英语这件事情上,更是糟糕透顶。

我缺少学英语的动力吗?无论是 Youtube 上那些宝藏一样的技术 Talks,还是搜索信息时使用英语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亦或者我可以和使用英语的同事们流畅的交流。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好处。

我为什么还没有坚持学英语?恐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种翻译软件,特别是 LLM 出来以后,我极度依赖他们。以至于哪怕一句话有70%的意思我都明白,我都恨不得赶快使用快捷键调用翻译软件将他们完全翻译出来。这样做的坏处十分明显,我可以阅读和书写英语,但是听力和口语完全止步不前。

我也能做过一点努力。比如将手机和电脑改为 English 模式。卸载了 B 站,看起了 Youtube。注册了只关注发英文内容博主的 X 帐号。我妄图使用各种被动方法,来给我的英语水平带来一些提升。

《好东西》影评

· 阅读需 3 分钟

去看这部电影之前的几天,我在播客 bibiedit 里听到两位主播强烈推荐它,并且了解到这个电影是和女权有关的。影片开幕显示标题时,左下角写着的英文标题 Her Story 再次印证了这个主题。

只是我没想到这个电影这么好笑,比很多标榜喜剧片的电影还好笑。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演员们说话特别快,信息量特别大。而且还包含很多反转和意外,影院里不断得爆发笑声,气氛热烈。

(以下包含剧透)

我买了 Xbox

· 阅读需 3 分钟

我之前从未买过游戏机。

今年五一有几天假,并且不打算出门。在二号晚上我果断选择下单了 Xbox Series S。

购物清单

项目价格购入时间
Xbox Series S 1T 黑色 双手柄套装2,532.152024-05-02
Xbox Game Pass Ultimate 一年328.002024-05-03
合计2,860.15

购买理由

为什么不是电脑而是主机?

  • 主机小白友好。使用手柄的交互方式不仅对小朋友还是老人还说都很简单,大家可以一起玩。
  • 主机性价比很高。不需要买昂贵的显卡,主机的优化就足够我玩大部分游戏。

为什么是 Xbox 而不是 PS5?

我对游戏没有特别偏好。Xbox Game Pass 订阅服务能够让我玩很多游戏,并且不需要额外花钱单独买游戏。

为什么是 Series S 而不是 Series X?

我对画质没要求。现在用的也是家里一台用了十年的电视,并且短时间也不打算更新。所以更好性能的主机对我来说没有太多价值。

为什么是 1 T 而不是 512 G?

这单纯是我懒得去折腾额外的硬盘。并且 512 G 的设备总是让我感觉不太够。

游戏清单

这几天我玩了一些游戏,感觉不错的附在下面。

  1. it takes two(双人成行)
  2. OverCooked! 2
  3. Human fall flat(人类一败涂地)
  4. Orcs Must Die! 3
  5. Phoenix Wright: Ace Attorney Trilogy(逆转裁判123成步堂精选集)
  6. 极速竞技:地平线 5

其实也不需要我推荐,Xbox 里面有很多列表,其中挑挑拣拣就能找到好玩的游戏。

应该给任何想要完成的事情设定一个 deadline

· 阅读需 2 分钟

起初,这个观点是我从一个播客中听到的。那是 flomo 中开发者要求产品经理对于每一个需求都要设定一个 deadline。

我认为这是 make sense 的。

我之前就有这样的体会,对于没有 deadline 的需求,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是个头。所以有的时候赋闲,有的时候有进行大量的提前优化,都浪费了很多时间。

但如果有 deadline,我们可以确定需求必须在那个时间点完成。基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普世价值,我也能够掌控需求的完成程度。因为细节是永远扣不完的,每一个需求有了 deadline 后。我能够知道大家对于最后的实现情况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也能够避免自己的完美主义和害怕对方的预期太高的问题。

但是,以前我也会给自己设定 deadline,但是常常任务就是完不成。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不是合作伙伴设定的 deadline 的问题。自己设定 deadline 可以随时修改,但是如果 deadline 双方都认可,即使合作伙伴不来催你,你也会有完成的压力。

所以,朋友们,记住:应该给任何想要完成的事情设定一个 deadline!